杜维明
发布时间:2019-09-30 04:56:05
|
获奖人介绍: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创办院长,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40年出生于昆明,长于台湾。先后求学于东海大学和哈佛大学,196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代表性学术出版物包括《行动中的新儒家思想——青年王阳明》《中庸洞见》《仁与修身》《儒家思想:以创造性转化为自我认同》《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具体之仁的全球意义》等。在倡导“文明对话”和“文化中国”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启蒙思想的局限和多元现代性的挑战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获奖感言: 各位学术先进,各位学者,同仁,和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我非常荣幸能获得这一奖项,但也心持惶恐。为了表示我的感谢我愿意把近年来思考的尚待完善的哲学议题—“学做人”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学做人”(Learning to be Human)。正式的中译是“学以成人”。2015年国际世界哲学学院(IIP)的年会也在中国召开。主题是“人的维度”(Dimensions of the Human)。哲学界重视“人”的研究,既是回归“轴心时代”——希腊,希伯来,印度和中国文明起源时期,先哲们追求终极意义的智慧,也是因应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困境的反思。在自然环境被不可逆地破坏,世界秩序动荡与解体、种族主义复辟,人际关系被钱权宰制的大背景下,我希望人通过对自身的反思,重构精神世界,追求意义,学习做好各种角色的自己,建立“如何做人”的自觉。这种自觉与主体性、社会性,自然、乃至天道密切相关。“天人合一”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仅是学做人的最高理想,也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体知”的道理。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必须关注的四大议题:第一,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和神明如何融会贯通;第二,人与人之间,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第三,人类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取得持久的和谐;第四,人心与天道如何相辅相成。我希望,儒家所体现的仁道,是通过各文明的深层的对话,修正启蒙心态所突出的“凡俗的时代”,成为21世纪人类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