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演讲】罗高寿:俄罗斯汉学在中俄关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2-07-16 01:48:52

尊敬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在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与各位聚在一起。感谢组织方,给我这样的机会,在这样一个重要权威的场合发表演讲。今天我想谈一谈俄罗斯中国学在两国友好、合作和相互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中俄两国有着近400年的交往历史。然而,中俄两个伟大的国家真正开始在国家层面寻求相互理解和合作,却晚了很久——18世纪初期。1700年,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开始在俄国开展东方语言教学。在北京的俄国宗教使团奉命培养汉语、满语、蒙语和藏语的翻译。

苏联时期1920-1930年代,对中国的研究在俄罗斯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先进地位,也是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当时很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教授汉语,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

从上面讲到的可以肯定的说,不管是在初期发展阶段,19和20世纪之交的成熟阶段,还是现阶段,俄罗斯的汉学研究都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国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建立政治、经贸和科教文化联系,需要对彼此国家及其变化特点有很深的了解。

俄罗斯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对400年的中俄关系史研究结果表明,两国的根本国家利益非但不冲突,反而存在共鸣,可以在理性的政策指导下,建立起睦邻友好关系,从而推动两国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全球影响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其它文明的关注。要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精神文化本源的理解。

当然,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有过各种各样的记忆。但是这些暂时的冲突是由这样或那样的外部环境造成的,并非源于涉及双方发展和安全的根本利益冲突。基于对俄中关系这样的历史理解,俄罗斯积极响应了中国的倡议,双方于2001年7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在经历了中苏关系的冷淡期后,我国的领导层认识到,必须对我们这个伟大东方邻国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1966年在苏联科学院成立了远东研究所,旨在对中苏关系出现分歧的原因做出科学解释,寻找两国国家利益的平衡点,使两个大国的关系恢复正常化。

随着俄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互信不断的加深,双方在政治、科学、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俄罗斯国内对我们这个邻国和她的语言、文化有着越来越浓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末在苏联培养汉学人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有十几家,而现在类似的机构超过50家。仅在莫斯科就有超过10家学术机构教授汉语,对中国进行研究。

2010年,6卷本百科全书《中国的精神文明》出版,是俄罗斯汉学界的一个重要事件。今年6月份在中国社科院进行了这部百科全书的发布。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特征和顽强生命力的理解,系统总结俄罗斯和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促进俄罗斯国内对伟大中国文化的知识普及和对中国的理解。俄中友协和远东所发起了创作这部百科全书倡议,历时15年。这部百科全书成为200年间苏、俄汉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总结。这部书的意义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汉学研究,因为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在世界范围也是第一部。

我们的中国伙伴的确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众所周知,汉学是一门有着特殊地位的学科,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4千万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很多国家开设了孔子学院,为国外汉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0所孔子学院,其中有12所在俄罗斯。在此基础上在不同的国家有8千多个汉语班,注册的学生超过20万,举办的文化活动超过6000场,参与人数超过250万。今年11月底,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将在莫斯科隆重宣布俄罗斯的汉语年闭幕。

同时,在对中国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另外的视角。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增长也引来邻国和竞争对手的担心。在西方,在日本,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存在于一些圈子中。我们的中国伙伴想必清楚这种论调的本质和对中国形象的危险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的讲话表明,北京绝不赞同政治霸权和大国主义。中共十六大上强调,中国国力和影响的增长符合和平发展的利益,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因素。而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谈到了继续坚持互利开放的战略,扩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调控和地区合作。

目前中国面临的需要循序渐进解决的问题有: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异,提高农村人口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积累经验解决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提高其国际威望。这些经验具有重大的国际性和全球性意义,尤其是对经济转型国家(包括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来说。

在最近10年中,有关中国的内政外交史、中国的经济改革、中苏和中俄关系,在俄罗斯出版了70多部重要专著、文集等等。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国内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前景的浓厚兴趣。

俄罗斯的学者很清楚,只有在俄中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双方的思想可以通过书籍翻译和国际会议讨论得到交流的情况下,汉学研究的成果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实现。

最后,想再次感谢论坛的组织者,并祝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