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自有其由来已久的传统积淀。受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影响,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思维方式指导和制约着中西方的人们认识事物和生存实践活动,形成对待和解决生存问题的不同态度和方法。
近代伊始,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从物质的长技到精神的文明,一以西方为榜样。包括一批有识之士都纷纷作过诸如西方文明是主动、是人为、是积极、是科学、是向前,中国文明是其反面的价值评价。于是,在哲学上就是学习西方的形而上学、逻辑推理、概念范畴等,并以此作为思维训练的必备途径。可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并不是可以通过某种倡导或革命可以将其尽然更新的,于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思维传统正在丢失,在面对全球化中出现应对有难的局面。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传统,这就是中道思维。中国没有西方那种对立的二元思维,而是把天地人看为一体,三者之中人为贵。人之所以为贵,就在于他能通过思维不断地调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天地(包括社会)的变化。中道思维主要有三:一是正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二是―义‖,即适宜、合宜、适度、合理。就是审时度势,找到一种最适宜的方法,以取得最大的效果;三是对立统一、共养互存。
中道思维的精髓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中,把握一个度,即适宜。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人们根据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维护人际、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和平,都有着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