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分会】阮俊强:文字、语言与思想的本土化:关于古代越南的儒家经典翻译问题
发布时间:2013-03-22 02:19:13
|
中国东汉时代以降,儒教与儒家经典随着政治与教育的‚强逼?与移民的‚自愿?这两条途径,传入越南。但在其后1300年中,儒教在越南没有被确定为中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独尊地位。因为长期以来,越南的思想轴心就是佛教,所以来自中国的儒教、道教与越南的各种本土思想只能算是佛教的附庸。直到15世纪初叶,随着越南黎朝(1428-1789)带有彻底儒学性质的科举制度的设立与运作,儒教才能占据国家的正统思想的轴心地位。因为儒教在越南愈来愈重要,所以早在古代越南社会就慢慢有了翻译儒家经典的需求。 本文首先对古代越南翻译儒家经典的古籍,进行全面统计与初步描写。这些材料主要部分藏于越南河内的汉喃研究院和国家图书馆。现存材料说明,从17到20世纪,四书五经全部都被翻译成由喃字记载的越南语译品。《易》、《诗》与《中庸》还有多种翻译作品,证明三者很受重视欢迎。 其次,本文根据各种译品的《序》来探讨翻译的目的。据分析,古代越南翻译儒家经典的目的,在于本土化中国的文字、语言与儒家思想,从而为儒学初学教育服务。通过使用由喃字记载的越南语译品、兼用汉文注解,古代越南人更加容易接近儒家经典的文字、语言与思想内容,从容易跨过文字与语言的障碍而达到思想上的体会与接受。被翻译的原文材料主要是属于朱熹理学的宋学经典系统、明代的《大全》系统以及越南对《大全》的节要、撮要系统。这一点证明翻译目的就是为科举服务,因为上述三种经典系统都是越南科举的材料。 最后,本文就各译品的翻译语言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具体是分析译品文体、翻译手法与译品中古代越南语的特点等问题。 关于文体,译品有散文与韵文两大类。各部经典都有散文译品,一部分有韵文译品。《诗》因本身是韵文而韵文译品就有最多。但是连本身都不是韵文的《易》、《中庸》、《论语》也有韵文全译作品。韵文译品都使用具有越南诗歌特色的六八与双七六八两种诗体,表现翻译中的文体本土化趋向。 关于翻译手法,有直译、补译与略译等三种。直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保留原作面貌。补译是一边翻译原文,一边补充原文中没有的词语以便解释原文。略译就是给经典原文作出一种大意摘要而不是全文的翻译。其中使用最多的直译手法表明翻译者企图通过译品而使读者能够体会原作的词语,目的是了解与学习原作的词语。 关于译品中越南语的特点,大概是一种词汇上受古代汉语影响的越南语。儒学的重要术语一般都沿用原文词语而不做翻译,因为这些词语早就被融入越南语词汇中,并且采用受唐音影响的从8到9世纪在越南形成的所谓汉越读音来念读这些词语。儒家经典的文言文虚词系统也经常以直译手法翻译,因为当时越南语中不需要那些外来虚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