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自90年代之后,中国民族主义突然成为海外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上各方学者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性质、起源、特征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探索。本文回顾了海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进程的基本发展过程,并对海外学者的某些重要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评论。最近20多年海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历史上,海外对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并非一个热门话题,民族主义通常被作为理解和解释中国社会近代转化和革命的一个视角或线索。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国外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空前发展起来。与以往不同,学术界在关注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解释功能之外,更多地将视野臵于90年代之后的中国民族主义的新特点、表现、性质、国内外源流等多种面相,并试图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角度和视角来诠释和解读。中国的民族主义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群体性课题,这种变化不能不引起关注。
90年代之后海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这种研究热情背后有其复杂的因素。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主要原因。另外,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爱国主义运动被海外学者解释成这是为了转化所谓的―认同危机‖而试图以民族主义之前的意识形态;最后,此一时期发生的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件(如南海撞机事件)及一些鼓吹民族主义的出版物(如《―说不‖》系列)也被解释成是民族主义的表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海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有很多值得注意。一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看法,比如说,白鲁恂认为中国一个文明单位而非民族国家,其民族主义不同于西方的那种民族主义;格里斯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面子‖民族主义;等等。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动员全体成员的力量,但也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我们可能不完全赞同海外学者的观点,但是他们却可以让我们思索如下问题:我们在推动民族国家意识建设方面有否值得改进的地方?如何运用民族主义加强我们的民族认同?在中国走向富强的路上,如何利用民族主义凝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而不是相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