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演讲】王 战:凝炼更具广泛共识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
发布时间:2013-03-24 01:25:43

王战

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市委研究室主任

上海社科院院长

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世界中国学论坛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过去的两天内,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学研究专家们的演讲与讨论,所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一场非常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一个星期前,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有幸聆听了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的就职演说。习近平主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值此之际,本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召开,并以“中国道路:现代化与前景”为主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弘扬中国精神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扬弃中创新发展,在阐释中赋予现代意义,在民族性中体现全球性,在与西方文化主流价值的交流、交融中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为此,我想就凝练更具广泛共识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与专家学者们交流几点看法。

第一,在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全球视野中弘扬时代精神

中华文化的几千年传承及其历史上国家间的交流与交融,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也说明其内在的国际性和广泛性。因此,传承中华文化优秀成果,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给予现代化解释,赋予时代特征,形成与西方主流价值可以同等层面对话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可以更好地弘扬时代精神,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实现文化爱国主义和文化国际主义的有机结合,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更为广泛的共识。

通览前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文献,值得充分评价的是,不少中外学者在研究东方主流价值观点过程中,因简就繁、成果累累,体现了学术的深刻性。在这个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提出的是,东方文化主流价值要成为全球共享的共同文化价值,为中国老百姓广泛接受,为亚太地区民众所认可,乃至在全球范围内所认同,就必须凝炼共识、化繁为简,形成通俗易懂、融入老百姓血脉的基本文化符号。

正如各位所知,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上千年历史,也是东亚乃至全球众多华人所熟知的文化,文字表达简易质朴、便于述说。但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看,“三纲”作为封建统治纵向秩序构造的价值基础,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发展,应当予以否定;但是作为规范社会伦理和秩序的“五常”需要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特点进行重新排序,从以前强调“仁、义、礼、智、信”改为提倡“信、义、仁、智、礼”,并根据时代精神进行扬弃,予以现代意义上的重新定义和解释。

第二,对东方文化主流价值进行创新性诠释

作为与时俱进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需要体现华人社会乃至亚洲国家民众的性格特征,建立与西方价值观同一层面对话的国际话语权。西方价值观宣扬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凸显个人权利;区别在于,东方文化主流价值既要尊重人的权利,也强调公民责任。对“信、义、仁、智、礼”进行创新性诠释,学习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价值观,和而不同,将在全球范围内为更多人所接受。

“信”,就是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和契约社会必须放在第一位的基本准则。“诚信”是做人之本,我国古有“无信不立”之说。历史上纸币在中国率先使用和流通就得益于儒商文化形成的信用关系。今天我们面临的很大的社会问题,就是社会诚信缺失。无论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都必须扭转社会缺信现象,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氛围。

“义”,区别于农耕社会的“侠义”、“仗义”,是追求建立在民主与法制基础之上的公平和正义。当代中国社会要积极提倡正义感。现代社会的“义”有着多层次内涵,它表现为和平时期的助人为乐、应急事件的见义勇为和国家存亡中的义勇军精神,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不同的责任。

“仁”,中国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农耕社会的仁爱是熟人之爱。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熟人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熟人之间的友爱,更需要公民之间的爱心和互助。汶川大地震及许多感人事迹所体现的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不仅最能体现人性最本质的社会属性,而且也有利于在突发性和大规模事件中克服德治的缺失,更快、更好地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智”,就是“包容”,提倡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宽阔胸襟。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本土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能在中国相对和平发展,并与中华传统文化共融共生。儒家侧重人与人和谐相处,道教解决人和自然相处之道,佛教则强调个体的内心和谐,儒释道三教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间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共通之处,这与历史上西方世界和穆斯林世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的教派冲突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佛教从印度、尼泊尔起源,经由阿富汗传播至中国,汇聚形成汉传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并进一步向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传播,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内在相容和共生,也说明东方主流文化价值的共通性和一致性。东方主流文化价值的构建就是要让睿智深入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当中,植根于庞大人口,特别是大量的流动人群中去,使得不同族群之间、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更能“包容”,更加和谐相处。

“礼”,是反映民族传统、符合时代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规范。作为前四种东方文化主流价值的表达形式,“礼”有着直接而鲜明的生活特点,能够在最普通和最广泛的层面体现东方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对于形成稳定而深入人心的东方主流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唐装、汉服、中山装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服装,以及世界范围内日渐兴起的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就是树立中华文化形象、创建有效文化平台、显示东方主流文化价值存在的重要“礼数”。

第三,努力弘扬世界共享共用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信义仁智礼”,作为凝练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既能够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为普通百姓和全球华人社会接受。因此,它不仅具有生命力,也有强大影响力。我们应该不断提升东方文化主流价值的国际影响力,在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成世界共享的文化价值,让世界所熟知,为世人所共用。这也是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文化再平衡的重要举措。

东方文化主流价值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文化崛起将成为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努力使东方文化主流价值真正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潮,让全世界人民在文化交往和文明对话中接受、吸取和使用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与世界文明相对接的过程中,应自然而平和地弘扬东方文化主流价值,通过生活化、人文化、民族化的方式推介和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在全球范围开办孔子学院,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人和中华文化,这是文化“走出去”的正当而便捷的途径,但未来应更多介绍东方文化主流价值的深层次内涵。努力建成世界共享共用的东方文化主流价值,这是中国梦中的文化梦,我们应该为实现这样的梦想贡献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感谢各位参与本届论坛!感谢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和发言!衷心希望所有远道而来的来宾和朋友在上海工作顺遂,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