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保持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9月11日,在由上海社科院主办,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承办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九月)的专题讲座中,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就如何把握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做了梳理,总结出五大主要特征,并就其对当今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同时,对如此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他也表达要抓住五大要素。
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势和变化,要把握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分析、研究、把握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发展的钥匙。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也是分析中国经济的理论视角。从这个方面来看会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发展规律、发展趋向,有利于认清中国经济。
一、如何把握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握其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向较高速度转变。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有经济突然加速并且持续保持相当长一段高速增长时期,从而使这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快捷提升经济结构、增长水平,做大经济规模,从而跨越低水平发展阶段、跨越贫困的发展时期、跨越资源要素生产率低的增长时期。没有较高时间高速度增长,一个国家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脱不开经济发展规律,不管是美国、欧洲的国家还是亚洲先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起步和发展进程中都有持续快速地高速增长阶段,比如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有过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是从再次打开国门、走向经济全球化,拥抱世界经济开始。自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动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40年保持了年均9.5%的增长速度。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都下滑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10%的增长速度,最近几年仍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特别是二战以后,没有一个国家能保持40年近10%的增长速度。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就得益于40年持续快速高速的增长,没有高速增长是没有经济发展的,所以不管哪个国家经济发展还是要保持经济比较高的增长率,这是根本的道理。
高速增长很重要,但是高速增长是有尽头的,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下去,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增长,已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不要再指望中国经济继续有两位数高增长的奇迹,中国不会有,全世界也不会有,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中国经济经过了高增长以后,必然要回归到常态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要换挡,从接近两位数降到更合适的增长速度。这就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特点,增长速度换挡,从两位数变一位数,到6%左右速度。
2020年中国会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从高速转向比较高的速度,未来五年甚至10年时间,中国继续可以保持6%左右的经济增长,即使保持5%以上的增长,也不容易。有了这样的速度,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要达到1万美元,但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是第一个特征,就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转到一位数、转到6%左右的增长速度。
(二)发展方式转变:投资、出口拉动和资源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向内需为主共同拉动和集约节约发展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二个特点,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选择用什么方式发展经济?采取符合而有效的方式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做出的选择。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发展方式取决于诸多因素。一个国家有什么资源和生产要素禀赋。资源优势、劳动力总量、素质,原有的经济基础、结构状态、科技水平、文化传承以及体制机制。同时,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要适时调整。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时,亚洲国家包括中国还是农业社会。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发展方式,到了近代以后,中国开始融入现代化的工业发展进程。外部环境变化了,国家也要变,这时需要选择,选择很重要。历史虽然有规律,但偶然性特别是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机遇,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发展方式做了选择。在改革开放前,国家虽然有了一定的工业体系,总体上还是农业国。1978年,中国有9.1亿人口,80%的人口在农村。当时是80%的人养活20%的人,所以总体上中国的收入很低。在那个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当时选择的发展方式很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以农业为基础,加快工业化。我们选择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重工业提供重要原材料、装备制造,是国民经济关键支撑。中国没有这个不行,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建立以后,冷战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一个体系,以前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形成一个阵营,在独立冲突、冷战和竞争的时候,中国只能自力更生,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建立重工业体系。
但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选择了重工业,没有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善好。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选择了以消费品工业或轻纺工业发展来推动工业化。中国很快成为工业消费品制造大国,许多年前在美国超市里,日用消费品都是中国制造。我们选择了轻纺工业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化,极大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日用消费品短缺问题。
1978年以后中国发展方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打破封闭自我循环。过去为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后来发现自己资源、自我生产,国内资本不够用,开始全方位利用外部资源。中国又发展了一种经济即外向型经济,从东部沿海开放开始,不断扩大沿江、沿边和全面开放,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为什么可以发展这么快?就是跟选择的发展方式有关,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弥补了国内需求不足、资本不足、技术供给不足、资源不足,让中国经济走上快车道。但是今天发展环境、条件变了,不能继续一味靠外部拉动。到了现在这一阶段,发展方式要转变。
一是从出口拉动要转向内需拉动。光靠出口不行,现在要降低贸易顺差,承诺更多的采购和购买他国的商品和贸易,扩大内需。一个国家从长远讲特别是大国,经济增长更多靠自身力量、国内需求、科技进步,而不能主要靠外需带动。
二是现代经济发展,不能长期靠大规模生产要素、资源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起飞时期需要这样的发展方式,但是不可能一直走下去。到了一定阶段,要转到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更多靠科技、靠人才、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发展质量,而不是靠大规模粗放的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中国经济正在走上这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会下来一点,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和资源粗放的发展,也迅速转向内需为主的投资、消费共同拉动和集约、节约的发展方式。
(三)优化经济结构:从传统的产业体系转向建设现代化的新兴产业体系。国家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就不能简单看总量、看速度、看规模,关键要提升产业结构的能级。世界上国与国不同,很多中小国家往往选择自己最精通、最熟悉、最有优势的产业融入全球合作和分工。中国因为地方大,人口多,发展不平衡比较明显,加上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所以,我们不能靠某一种某几类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要不断完善健全提升我们的经济体系。我们要看到我国产业体系的弱项、短板和瓶颈,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51.6%,远低于世界上人均GDP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水平。二是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基础材料、发动机等工作母机、重要装备等水平质量不高,制约制造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三是实体经济基础不够牢、质量效益不够好,经济脱实向虚的危险日益凸显。解决问题就是发展,看不到问题,或者不解决问题,这个国家长期就不能发展,所以要高度关注产业结构升级。
(四)增长动力变化:从要素驱动的传统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动能。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是什么?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起飞都要有动力。初期的发展阶段投入一点自然资源、劳动力,投入一点矿产资源,经济就增长了。第二个阶段大规模资本投入,大规模基础建设、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就发展了。但是到一定程度以后,简单追加资本、简单追加要素、简单追加资源投入,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越往上越难。现在需要有新的增长动力。动力有几方面,首先就是科技,经济发展一定要靠科技,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现在从大国来说研发投入也不少,但是科技力量还不足够强,要真正把经济发展从依靠劳动力廉价丰富,转向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升全国人民的劳动技能、提升教育水平、提升文化知识,从而为中国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经济发展,这方面我们还在努力。
其次就是科技研究。要培养更多高科技人才,让科学家、技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现在中国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政策,也鼓励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各企业对科研人员加大薪酬激励。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把科技推上去,更多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放在科技创新、放在人才支撑。
还有就是制度创新。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制度,制度是最重要的。经济制度的好坏、优劣决定国家经济增长,政治制度决定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制度决定国家和谐安定。制度变迁是永恒的过程,一定要让制度更好地激活每个人的活力动力,让一切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能量。让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强的动力,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利益激励。
(五)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目的要清楚。任何经济发展不是为经济而经济,目的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老百姓好。经济发展要从满足人民一般生活需要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客观地来说“好”是一个愿望,但是能不能找到经济发展为老百姓好的路径、途径、办法和制度,又是一回事。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努力按照这个目标,摸索前行,有过经验、教训。改革开放40年来找到了一条路,就是让经济发展、国家强大、老百姓生活更好的路。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最快、改善最多的时期。虽然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有好多人很穷,还有好多人需要保障,甚至少部分人最低保障还没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中国要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生活质量。不能简单承诺,不能喊口号,不能打保票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努力创造人民群众更好生活,把这个放在重中之重,创造美好生活、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每个人都尽可能能安居乐业有保障,让贫困可以消除,我们下决心做的就是这件事。
二、如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更艰巨更复杂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推进高水平改革,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水平?关键要改革经济体制、创新经济制度,所以推进经济制度的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点。解决制度性的问题,推动经济制度的创新。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质量?如何激发中国经济创新的动力?如何调动所有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让资源和要素更好地流动起来?如何让这个国家产业结构可以升级?如何解决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问题。关键还要看经济体制。经济制度能不能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激励?能不能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制度保证?能不能促进科技发展和资源要素的分配流向更有效率、更高水平、更有活力的产业?
要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一,就是政府的改革,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体制的改革。虽然改革开放了,但中国经济以前的集中计划、命令经济的作用影响还有。中国现在政府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办法还有很多跟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这就是要改革的地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直讲政府改革,政府改革首先要解决既得利益问题,要解决政府敢于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的问题。中央部门和国务院系统机构改革力度很大,精简了部门,又重组了部门。现在轮到地方,对中国精简机构进一步抓宏观、抓整合,让市场更好起作用有帮助。改革是不断深化的过程,精简政府机构很必要。下一步地方精简机构、撤并机构比中央更灵活,省级以下政府根据情况来做,省级以上政府跟中央对口。
第二,机构并了,职能要转变,要提高政府效率。机构合并以后职能方式要变,政府审批的事项要有清单,把需要审批、报备、批准的东西通过互联网公开,企业、居民根据这个单子准备好就可以了。
第三,管理方式要转变,用一门式管理。所有东西通过网上,到政府机关只要交一份材料,在信息系统里面操作就可以了。以前要一个个跑,下一步各部门把事项列出来,一门式办理,各部门在后台协同办公,效率会大大提高。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这是理想状态,现在他们正在往这个方向走,有的地方走得快,有的地方走了慢一点。
第四,政府提高监管水平。政府总要监管,因为有安全问题,有市场垄断问题。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公正的市场,资源要素、资本流动快,经济效率提高了。创新者、新进入者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动力有了,经济增长不断要有新的东西进来,老东西容易控制市场,容易垄断,所以新东西进来了以后才能发挥新作用。机构改革、精简机构、撤并规范职能、放活市场、保护公平竞争是下一步做的事情。
第五,政府改革在减税、降税、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下更大工夫。现在中国做一个企业不容易,很多成本是高的。在成本高里面要研究一下,按照市场规则,哪些成本可以降下来?哪些税费可以减少?哪些价格可以通过竞争大幅度下降?这是要深入研究的。所以下一步中国政府会在减税、清费、降成本上花更大工夫。
(二)促进高能级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关键要创新,要有高能级的创新,真正做到创新驱动发展,要做到这个有几件事要做的:第一,要提高基础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中国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不行,后面的技术研究是不能上去的,所以很多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根源在于基础研究不够。重大战略性技术前瞻性研发不够,如果做好了,很多关键技术攻破了,中国经济就能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第二,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技术创新。企业有生生不息创新动力,企业家有开拓创新精神,高科技人才有很多聪明才智,关键要激励他们开拓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让企业家组织谋划创新,让科技人才汇聚企业从事创新,让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多是发现需求、发现机会、开拓市场的问题。
(三)推动高水平的协调发展,解决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问题,但不平衡也是个机遇。可以通过平衡的方法激活经济发展活力,让落后的地方发展起来,让强的地方升级,这是我们的机遇。。
(四)扩大高标准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以国际最高标准来开放中国经济。要更大限度扩大对外开放,要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体系,注意有效防范外部冲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范风险还是需要的。。
(五)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切的发展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根本目的,是始终不变的目标。所以高质量发展要做到这些,一个要满足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现在优质公共服务还没有均等化,很多地方有差距。第二,还是要确保老百姓基本民生保障要全覆盖,覆盖到每个人,逐渐提水平,水平不能一下子提了太高,变成了福利国家,我们搞不起。但是水平慢慢提起来,要可持续。社会保障、基本民生要可持续,今天说的好明天做不到,明天没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可持续。如果我们中国经济会按照这样的想法思路走下去,各位朋友以后到中国来,还会看到更加开放、更加繁荣、更加包容、更加友好的中国。谢谢大家!
张道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上海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注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发展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