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0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世界中国学论坛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400多位中外学者,用不同颜色的眼睛,带来世界不同的目光来看中国、来谈中国、来关心中国。
从1980年到2002年以来,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达9.3%;人均GDP增长在过去20多年中达到8%;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3年的2500万左右。有人说中国的现在,是中国近二百年以来的“黄金时代”。
诚然,正因这样的变化,世界都在看着中国;中国也在不断在世界的聚焦中,越来越成熟和开放;中国在日渐圆熟中构建一个个文化交流平台。
“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大会的主旨报告上,发言人王荣华先生如是说。
更进一步地说,无论文化、经济,中国都需要如此,因为中国不只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中国转型确乎事关世界命运。以下是此次大会的一些发言人观点及其摘要:
没有失败者的改革
在中东欧国家经济连续10年负增长,人均GDP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同样一个转轨经济国家,却书写了自己的神话。
中国经济改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启示呢?无疑,是有趣的话题。
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看来,中国改革成功有三大因素:一、高的国内储蓄绿,以及储蓄分配投资的合理。二、在于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心态。三、最独特的是在于中国政府尽量在经济改革中避免失败者。刘教授用祖父式的慈祥,来形容中国政府改革的心态,让成功者大于失败者,让人人获得利益,这样才使中国社会更加安定。
“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改革,是没有失败者的改革。”
他认为,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改革中运用了“双轨”作法,即经济按照计划轨道和市场轨道两个同步进行。他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还在于中国改革做得小心翼翼、以避免使前人利益受到破坏,这些聪明的做法也是一些成功经验。
在经济改革中,中国政府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的权利以及其公性力,执行力也直接决定了这场改革的结果。
不过在德国著名大学海德堡大学教授瓦格纳看来,经济改革的成功与中国的文化是无法割裂的。中国百姓的开放心态,勇于冒险开拓的国民性也是这场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经济发展纳人文关怀入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也伴随了一些势必需要消除的杂音。多少农民工被歧视?如何去援助那些被就业市场排斥的群体?中国养老金问题该如何解决和学习世界经验?
以上也是属于中国学的分议题,明显带有儒家意味的人文情怀。
来源:新华网 2015年11月20日